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叢林現代化:佛光山星雲大師與台灣佛教的共構互濟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106次
人間佛教在南美洲的弘法史
釋妙願(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102次
清代嘉義縣大仙巖僧人建寺考
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98次
近代東亞的「新興佛教」與社會主義――以妹尾義郎與林秋梧為中心
林韻柔(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01次
Pre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Shingon Buddhism in Modern Taiwan: The Case of Qingxiu Cloister, Hualien
林佩瑩(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99次
入出息念禪法的實踐轉譯困境――以帕奧禪林的台灣行者為例
陳法菱(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
92次
Second Forum on Taiwan Buddh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Taiwan Buddhism
劉雅詩(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講師)
LAU, Ngar-sze
55次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大乘起信論》心意識相關概念與理學的詮釋─以印順的解釋為起點
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149次
《大乘起信論》的言語動力學與假言認識論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111次
唐宋《首楞嚴經》及其注疏中的禪修與魔事
林欣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132次
對讀以上,對話未滿:「眾生心」與「菩薩行」的對讀與新解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75次
無智而生:由大乘起信論與客體關係理論探討兒童的智性發展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 副教授)
75次
論《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作為漢傳佛教修行實踐心理學的參考架構
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
122次
《大乘起信論》與腦神經學及認知心理在認知形成機制之比較
曾稚棉(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
78次
修行法門經典文本與行門教育行動文本之詮釋、觀察與省思
林文瑛/周蔚倫/曾稚棉(前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110次
從《華嚴經‧阿僧祇品》的數字觀論《華嚴經》的文化心理
陳文華(佛光大學教系博士生)
85次
從世間、出世間兩重善重讀佛教因果敘事中的道德觀
釋知文(佛光大學教系博士生)
100次
默「念」忘我默「念」忘我:聖嚴法師〈默照銘〉文本詮釋與禪境體驗現象學分析
黃儀娟(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生)
136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une. 2022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大乘起信論》中的宗教心理療癒義涵
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
219次
親緣與受苦:罕見疾病家庭的親緣困境與超越可能
Phylogenetic Relations and Transcendence of Suffering: Living with a Relative with Rare Disease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145次
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坐禪法〉中的魔事與禪病—兼論中古僧傳的案例
林欣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592次
從佛教發心與心理學動機談學習行為—以《菩薩地持經》之種性與發心為例
曾稚棉(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
171次
正念課程於滋養正念和自我慈悲之行動研究
黃玉蓮(佛光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375次
佛教止觀與意識控制:認知神經探討
林緯倫(佛光大學心理系教授)、張之倢(佛光大學心理系研究生) 、蕭富(佛光大學心理系學士)、蕭宗祐(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164次
情為何物?情感理論之梳理與療癒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332次
自我概念、情感依附與佛教中苦之關聯性探討
黃國彰(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張永霖(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王鎧毅(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247次
河合隼雄心理療法中對阿賴耶識說的詮釋與運用
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179次
以實踐經驗取向探尋佛教心理治療的形式與內涵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次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所見臨終與喪葬場合之「常法」教導
釋知文(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
480次
水懺思想對參與者的情緒調節歷程初探
釋知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
129次
薩提爾冰山系統調伏佛教徒伴侶關係煩惱之經驗與觀察
謝欣惠(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
273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May. 2019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明末漢月禪師《三峰和尚心懺》略探和點校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ing Chan Master Hanyue’s Mind Repentance Ritual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177次
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視的一環:明釋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評析
An Ignored L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ason of Sciences in Ming and Qing:A Ming Commentary on the Yinming ru zhengli lun by Zhengui
陳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教授)
CHEN, Shuai
120次
善惡不二:傳燈(1554-1628)對真如性具善惡之探討
The “Non-Duality of Goodness and Badness”: Chuandeng on the Badness Inherent in Base Reality
白立冰
200次
明清佛耶對話:《丙寅會課》(1686 年)研究——持齋問題
梅謙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118次
韓國藏《維摩經》論疏考辯
郭 磊(東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192次
一個皇帝的漢文佛典“閱讀史”——清宮檔案及殿本所見雍正帝與佛教之關係
楊奇霖
146次
三峰派仁山寂震禪鍛特色——《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
張雅雯(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3次
明清兩代準提修持法之比較研究
石少庠
409次
楚石梵琦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野——以日藏文獻為中心
張天騏
238次
晚明時期天台宗在浙江的傳播
崔韓穎(南京農業大學政治學院)
114次
民國時期中美佛教文化交流敘略
劉軍(中國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176次
憨山大師《法華品節》越南流傳版本考述
釋慧正(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博士後)
242次
十七、十八世紀華籍僧人在越南弘法初探——以順化市田野調查所獲漢喃資料為中心
釋廣通(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157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Sep. 2020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福智教團「新結界」與「學長」們的學修歷程
俞明仁
136次
太虛對藏傳佛教觀點之研究
谷有量(佛光大學佛學系博士一年級)
168次
日本近現代佛教歷史學的發展與反思
釋道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三年級)
187次
從《龍筋鳳髓判》看唐代法律與佛教間的交涉-以〈造像違佛法判〉為例
鄧葶涓(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161次
明清天台宗幽溪法脈傳承史──海寧地區「受汰系」的佈教發展與經營
王柏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班三年級)
148次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anshan Deqing’s Zhaolun Luezhu
Shi Zhirui(1st year of Master Degree in the Department of Buddhist Studies, Fo Guang University)
161次
從壽山佛學院——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伽教育之特色
釋知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262次
從佛光山佛誕展探究人間佛教的藝術弘法
釋知建(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經論教理系三年級)
106次
《中論頌‧觀顛倒品》中「顛倒」與「分別」的思想關係──以吉藏《中觀論疏》與宗喀巴《正理海》的詮釋為中心的若干考察
釋理揚(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七年級)
154次
《大乘入楞伽經》對分別式認知的反思──以「五法」、「自心所見」、「如幻」為線索
林承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六年級)
123次
探討在家居士「佛化」的概念 --以《中阿含•大品優婆離經》為例
釋心行(圓光佛研所 二年級)
103次
法雲《法華經義記》和竺道生《法華經疏》注經方式之比較研究
范姜如(政大中文所碩士班三年級)
150次
《華嚴法界玄鏡》的二諦觀與語言哲學
周延霖(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博士生)
179次
《雜阿含經》定型句之研究
林秀蘭(華梵大學東研所博士班五年級)
212次
《大乘莊嚴經論》之四攝法初探
釋禪敏(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生)
352次
《心之勇士》的自我療癒觀:從法蘭克意義治療為切入視角
王姝丹(南華大學宗教所二年級)
147次
《法華經》一佛乘的六波羅蜜行研究
陳瑞珍(南華大學宗教所一年級)
276次
《六祖壇經》〈般若品〉的現代意義詮釋—以中觀學為路徑研究
李芯薇(南華大學 生死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碩二)
178次
以佛教經典視角探究「大般涅槃」
萬伶芳(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138次
探討《大般涅槃經玄義》之絕名
釋弘慈(圓光佛學研究所三年級)
128次
王陽明涉及佛教思想的言論探討
林維明(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217次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 |
Place of Publication:台北, 台灣 [Taipei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Sep. 2019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日本近世思想與佛教
末木文美士(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
127次
晚明天台宗幽溪傳燈在日本
曾堯民(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140次
十六世紀東亞佛教、王權與紀念物:以琉球王國為中心
李志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候選人培育)
160次
澤庵宗彭的儒學觀
陳威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185次
了翁祖休(了翁道覺)一切經勸進的過程與意義
渡邉麻里子(日本弘前大學教授)
157次
文化中介者南浦文之(1555-1629)的修行與世務
邱怡瑄(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106次
圓空與木喰―「非典型」的江戶佛教藝術
鄭涵云(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207次
長崎皓臺寺收藏中國曹洞僧的肖像畫——鼓山永覺玄賢像和為霖道霈像
錦織亮介(福岡市立美術館前館長)
139次
江戶初期詩僧深草元政研究序說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90次
十八世紀日本禪林與東亞漢文學之交涉:以京都相國寺派梅莊顯常《小雲棲稿》為考察中心
劉家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99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Aug. 2019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開寶藏》成都雕造考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 Century Chengdu
吳疆(亞利桑納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系教授)
110次
《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釋滿紀(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華嚴藏主編)
146次
明清禪宗語錄的刊行與入藏問題─以《碩揆禪師語錄》為例
釋法幢(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224次
關於《續藏經》的底本問題──以《名僧傳抄》為例
釋定源(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副教授)
194次
以資料鏈結發展智慧時代佛教經典數位研究資源
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117次
人工智慧視角下的佛教大藏經
釋賢超(北京龍泉寺藏經辦公室主任)
199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May. 2019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朝鮮時代華嚴典籍的刊行背景與助印人名研究》
郭磊(韓國國立順天大學南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121次
遺民僧的日常:以《晦山顯和尚全集》為討論中心
周玟觀(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57次
竺摩法師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
侯坤宏(亞利桑納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系教授)
192次
晚明《起信論》註解探析──以憨山德清為主(初稿)
蔡金昌(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55次
再製與變異:越南漢傳佛教典籍的轉化
李貴民(成大歷史系博士後研究)
103次
從陳那到「龍樹」:慧善《因明入正理論略疏》評析
陳帥(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助理教授)
115次
啟請住持:《徑山具德禪師語錄.書啟》之研究
釋法幢(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192次
江戶時代佛教與政治之關係-以本末制度與寺檀制度為探討
釋道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一年級)
406次
明代《觀音傳》與清《南海記》比較研究–以看破現實與治愈為中心
景完(大漢佛教曹溪宗 教育阿闍梨, 高麗大學 講師)
214次
從《百丈清規證義記》看道光年間佛教與政治的互動——以「祝釐章」和「報恩章」為中心的考察
張文婷(佛光大學博士生)
185次
以“政黃牛”為主題——近世禪宗文獻繪畫間的互証與演繹
"Zheng Huangniu" as the Theme—— Mutual Proving and Illation between Modern Zen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李靜(山東大學傳播學博士後 美朮係副教授)
163次
玉菴真貴《成唯識論直指》中華嚴注釋立場與性相分殊注釋特色之探討
林育民(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174次
Wang Kentang on Dreams: Understa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Dreams from the Late Ming Yogācārin Point of View.
Gessler Elena(Chengchi University, PhD student
208次
蕅益智旭《梵網經玄義》的解經特色
張焱森(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223次
明初疑偽經《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稀有大功德經》探微
余 曌(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
397次
趙氏真孤—從〈明白菴記〉論繼起弘儲之禪教一致思想與傳承
張雅雯(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105次
傳承與融合:三峰派繼起弘儲的禪法建構與嘗試
翁士洋(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111次
《五燈嚴統》之諍新探:基於《禪悅內外合集》內新材料的研究
丁武剛(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生)
97次
聖學與異端:朝鮮士大夫筆下的明朝中後期佛教與社會文化
王梓(東國大學)
130次
大權葉玅與康熙初年的禪儒互動——以孤本《噴雪軒集》為中心
堯育飛
85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8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When Chan Meets a Logician
林鎮國
0次
明清之際檗宗詩僧南源性派初探
廖肇亨
0次
《徑山藏》文獻特色暨序跋史料價值
釋法幢(浙江工商大學)
87次
明清嘉興楞嚴寺方冊藏之流通營運
陳玉女(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92次
清初丹霞遺民的捨山——孤本《丹霞山誌》透露的歷史信息
楊權(廣州中山大學)
101次
蕅益智旭在江戶:其著作的流傳、出版與注釋初探
簡凱廷(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
201次
清代治臺初期的佛教(1685-1717)―以《蓉洲詩文稿選集‧東寧政事集》為中心
闞正宗(佛光大學教系教授)
175次
越南所藏明清佛教稀見文獻初探
李貴民(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
138次
十八世紀初巴黎外方傳教士顏璫《中國宗教四論》手稿論佛教
梅謙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150次
Buddha Nature Fahua Tongyi
劉瑋
0次
Yikui Chaochen_conf
Mirella Keller
0次
參禪警語
Craig Krieger
0次
“真心觀”:晚明一種獨特的文藝理念——以“明末四高僧”為中心的考察
曹磊(武漢大學 文學院)
101次
論《明清畫僧集粹》的「畫僧」與繪畫藝術
林孟蓉
115次
中國近世《宗鏡錄》詮釋史論——以抄撮略本為中心
陳文慶
133次
新見陜西榆林星元圖書樓藏《永樂南藏》考述
楊志飛
86次
王權、印刷術與大藏經:明代前期佛教王權與帝國想像
李志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143次
宮中檔所見雍正後期之漢地佛教——以玉琳通琇、䒢溪行森法嗣為中心
楊奇霖(復旦大學中文系)
196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明清三峰派藏外典籍題解 I
An Introduction to Eight Rare Texts from the Sanfeng Chan Tradi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rt I)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Yi-hsun Huang
123次
Ryōō Dōkaku了翁道覚(1630-1707), Ascetic, Philanthropist, Bibliophile, and Entrepeneur: The Creation of Japan’s First Public Library
Paul Groner(University of Virginia, USA)
153次
Sanskrit Grammar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A Study of Kango hattenjō gakusoku (漢語八囀聲學則) by Kiben (基辨1718–1791 )
Jakub Zamorski(Jagiellonian University, Poland)
233次
日本宇治黄檗山萬福寺文華殿所藏近代東亞佛教文獻初探
吳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系教授)
0次
重讀《物不遷正量論 》:空印鎮澄 (1547-1617) 的學思根本方法分析論
An Analysis of Kongyin Zhencheng’s (1547-1617) Intellectual Methodology Focusing on his Wu bu qian zhengliang lun
簡凱廷(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Chien, Kai-ting
109次
江戶快道《觀所緣緣論義疏》中的和集說
吳芝瑩(政治大學宗教研究)
0次
越南陳朝竹林禪派陳仁宗的禪學思想及其詩文概述
武春白楊(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及語言學系教授)
199次
“逃禅”或“新僧”這兩類佛教形態是一種歷史突破嗎?
賴嶽山(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後)
0次
雪嶠圓信法系與《據源錄》
野口 善敬
NOGUCHI, Yoshitaka
111次
明清天主教"受齋之爭"與1668年聶仲遷的報告
梅謙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Meynard, Thierry
92次
幽溪傳燈《彌陀略解圓中鈔》「一心不亂」之探究
釋慧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
401次
常熟《三峰清涼禪寺志》初探—從明清寺志的演變考察其「公眾歷史」轉向
龔軼(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生)
137次
凈嚴《悉曇三密鈔》初探:以〈第八字相字義門〉為中心
陸辰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班)
169次
A Study on “Inscription of the Cantong Hermitage” (Cantongan jiming 參同菴記銘)
Mirella Keller(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生)
0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6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梵文本白話翻譯及其入門條理分析
蔡耀明
252次
以「華嚴」釋《維摩 》:月霞顯珠《維摩詰經講義錄》初探
林益丞
225次
北朝時期的維摩詰經美術研究─以單體造像作品為中心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in Freestanding Sculptures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潘亮文
120次
單注到集:從敦煌吐魯番寫本遺存看僧肇《注維摩詰經》的流傳
From Single-author Commentaries to Multi-author Commentaries: The Development of Sengzhao’s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in Light of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and Turfa
鄭阿財
131次
從平行梵本看支譯《維摩詰經•菩薩品》所謂「『是』後置特殊判斷句」的真實句法語義結構
The Tru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Special Panduan Sentences with Postpositive Shi” in Zhi Qia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in Light of its Sanskrit Parallel
朱慶之
ZHU, Qingzhi
107次
《維摩詰經》與在家佛教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and Lay Buddhism
西野 翠
NISHINO, Midori
124次
論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天台教觀的詮釋進路
On the Lif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in Tiantai Teachings and Meditation
尤惠貞
YU, Huey-jen
109次
《維摩詰經》中「異」與「惡」之語意探析
A Study of the Polysemes yì 異 and è 惡 i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陳淑芬
Chen, Shu-fen
125次
從《維摩詰經》異譯管窺音譯詞歧異的成因
On the Causes for Differences in Transliteration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廖湘美
LIAO, Hsiang-mei
110次
玄應對《維摩詰經》漢譯三本語詞差異的辨析釐定《玄應音義》性質
A Study of the Opinions in Xuanying’s Yinyi on the Terminology in Differ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malakīrtinirdeśa
孫致文
SUN, Chih-wen
85次
窺基三性說之詮釋──以《說無垢稱經疏》為核心
竇敏慧
134次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序品》中三性注釋特色──以玄奘「有趣、無趣」譯文為探討
林育民
89次
唐宋佛教居士形象的兩個人物—王維與蘇軾
Wang Wei and Su Shi: Two Images of Lay Buddhism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蕭麗華
Hsiao, Li-hua
137次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的解經方法與羅什本詮釋傳統的衝突與融攝
Conflict and Cohere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uiji’s (632-682) Shuo Wugoucheng jing shu
郭朝順
KUO, Chao-shun
87次
再論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維摩詰經》早期藏文寫本研究
林純瑜
86次
唐末五代至宋元之際的維摩圖像探討
An Exploration of Vimalakīrti Imagery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Song, and Yuan Periods
陳清香
CHEN, Ching-hsiang
104次
僧肇《注維摩詰經》「不可思議解脫」之研究
釋慧通
202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5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維摩詰經》的身份話語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解讀— 以Ratnâkara 的身份敘事為例 —
萬金川
103次
中國中古《維摩經》詮釋史略論——兼論《維摩經》“問疾品”疏之有關身體、疾病與治療觀念
龔 雋
93次
MASTER TAIXU AND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SŪTRA
Eric Goodell, Ph.D.
169次
滿文本《維摩經‧佛國品》偈頌之繙譯研究──兼與蒙古文本比較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 Century Chengdu
林士鉉
WU, Jiang
96次
《龍藏•維摩詰所說經》的形成──核心人物與重修緣起
林純瑜
109次
語文學視野下的“支謙”本《維摩經》翻譯史諸問題(初稿)
李 燦
95次
早期中國佛教注經方法研究:以第一階段為主
涂艷秋
107次
《維摩詰經》的宗派詮釋差異:以羅什譯本為核心的隋唐佛教宗派詮釋的開展(未定稿)
郭朝順
101次
從「一行三昧」看蘇軾的居士形象
蕭麗華
128次
中土早期《維摩詰經》的圖像詮釋
賴文英
110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ul. 2015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中國禪與日本禪之異同及其在當代的開展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 Century Chengdu
賴永海
WU, Jiang
171次
葬式與佛教
Funeral Rites and Buddhism
鈴木隆泰
SUZUKI, Takayasu
196次
菩薩與三乘
The Bodhisattva and the Three Vehicles
渡辺章悟
WATANABE, Shogo
130次
世人の非難を受けて制定された律規定―パーリ律比丘分別を參照して―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 Century Chengdu
青野道彥
WU, Jiang
109次
戒律在近現代韓國佛教中的作用——以慈雲盛祐生平事蹟為中心
The Influence of Precepts on Contemporary Korean Buddhism: The Biography of Jaun Seongu
李慈郎
LEE, Ja-rang
130次
針對在家信徒的戒律講義──以靈芝元照〈為判府蔣樞密開講要義〉為中心
Lingzhi Yuanzhao’s Lecture on Precepts for Laypeople
山本元隆
YAMAMOTO, Genryu
197次
民國經懺佛教之省思與批判 ──青年星雲《無聲息的歌唱》的 「人間佛教」觀
Ritual Buddhism in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Hsing Yun’s Singing with Silence
闞正宗
KAN, Cheng-tsung
92次
East Asian Buddhism: Changing Landscape
LANCASTER, Lewis
157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5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日本佛教研究的現狀與課題
The State of the Field and Several Issues to be Resolved in the Study of Japanese Buddhism
蓑輪顯量
MINOWA Kenryo
154次
現代韓國佛教研究的方向性
The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Korean Buddhist Studies
金天鶴
KIM, Chon-hak
126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維摩經》和《智光明莊嚴經》
Vimalakīrtinirdeśa and Sarvabuddhaviṣayāvatārajñānālokālaṃkāra
高橋尚夫(大正大學特任教授)
117次
杏雨書屋《敦煌秘笈》所見《維摩詰經》及其相關文獻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and Related Texts in the Dunhuang Collectionfrom the Kyo-U Library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
213次
É. Lamotte 的遺產與《維摩經》之研究
The Legacy of É. Lamotte for the Study of theVimalakīrtinirdeśa
西野翠(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
185次
漢譯《維摩詰經》文獻回顧及其與中國文學的關係
On the Vimalakirti Sutra’s Chinese Translations,Related Literature and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蕭麗華(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
121次
《維摩詰所說經》的文學審美及其對中古文人的影響
張弘(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0次
論《維摩詰經》在中國中古時期庶民信仰中的演進特質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ary attributes off olk beliefs towards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in medieval China
何劍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
123次
鳩摩羅什在《維摩經》中的思想傾向
Kumārajīva’s Personal Thought as Reflected his in Transl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范慕尤(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講師)
92次
五代時期的維摩經與維摩變──以莫高窟第61 窟維摩壁畫為中心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The Carving of the Kaibao Canon in Tenth Century Chengdu
鄒清泉(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119次
敦煌隋唐時期的維摩詰經變作品試析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義
An Analysis of Sui-Tang Vimalakirti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from Dunhuang and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潘亮文(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13次
《維摩詰經》英譯問題及西方佛學界中對《維摩詰經》的幾個觀察角度
王晴薇(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133次
維摩詰之難題:《維摩詰經》中之交錯結構與否定論述
Vimalakīrti’s Aporia: Chiasmus & Apophasis i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釋慧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93次
試探《維摩詰經》的原語面貌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辛嶋静志(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教授)
103次
支謙譯《維摩詰經》中的一些「破格」用法
On Some Unconventional Usages in the Language of Zhi Qian's Translation of VimalakĪrtinirdeśa
朱慶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115次
《維摩詰經》支謙譯本的點校──兼論該一經本的譯者歸屬及其底本語言
Textual Criticism of Zhi Qian’s Translation of Vimalakīrtinirdeśa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Text
萬金川(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99次
隋唐前《維摩詰經》的傳布
涂艷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0次
《維摩經》羅什本與玄奘本中的語言效果及所含的理解問題
郭朝順(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0次
《維摩詰經》論疏於宋明清佛教的發展略探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0次
何謂“道場”(bodhimaṇḍa)?
劉震(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
0次
梵、藏、漢傳本《維摩詰經•佛國品》偈頌之比較
宗玉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0次
《維摩詰經》的倫理思想研究
董群(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0次
Referential Relation and Beyond: Signifying Functions in Chinese
Madhyamaka according to Jizang’s (吉藏549-623) Reading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Referential Relation and Beyond: Signifying Functions in Chinese
Madhyamaka according to Jizang’s (吉藏549-623) Reading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康特(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0次
《維摩詰經》的倫理學型態是結果主義嗎?──基於「慈悲」與「無
我」的批判反思
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0次
高麗時期的《維摩詰經》接受:以李奎報禪詩為中心
朴永煥(東國大學中語中文學科教授兼國際語學院院長)
0次
從西域之神到東土隱士──唐宋維摩詰圖題詩之衍變
查屏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
0次
《維摩經》的藏譯本
林純瑜(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0次
《滿文大藏經•維摩經》之繙譯考察及繙譯特色──以〈文殊師利
問疾品〉、〈不思議品〉為中心
林士鉉(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0次
Publisher: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Place of Publication:宜蘭, 台灣 [Yilan , Taiwan] |
Volume Date:Vol. 1 No. 1 Jan. 2013 |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 |
序一:新估定佛學的價值
星雲大師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