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學報
期刊介紹
佛光大學創校以來,2006 年成立佛教學院,2013 年成立佛教研究中心,繼承漢傳佛教優良的傳統,積極培養優秀人才、推動佛教研究,以開啟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的新局。為搭建一個開闊的學術交流平台,匯聚學界豐富的研究成果,於 2014 年 12 月出版《佛光學報》創刊號,歡迎學界先進踴躍投稿,一起支持一個國際性、開放性、前瞻性的佛教學術期刊。
編輯委員會(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李玉珍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林欣儀委員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執行編輯】
林保堯委員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鎮國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孫致文委員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涂艷秋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郭朝順委員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陳玉女委員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越建東委員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萬金川委員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主編】
蕭麗華委員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徵稿簡約
-
一、投稿人須為現任或曾任國內、外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或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資格者。
-
二、本學報為半年刊,於每年一月及七月出刊。
-
三、來稿一律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編輯委員會」送請專家學者評審,採雙匿名審查。委員會依據審查委員之意見,有最終決議是否刊登之權力。
-
四、本學報歡迎國內外學者專家賜稿,來稿應包含中英文題目、摘要、關鍵詞,並於文末附引用書目,論文採隨頁注。中、日文稿以一萬至三萬字為原則,英文稿以一萬字為原則。來稿隨到隨審,來稿不退還,請自行保留原稿。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
-
五、來稿如為中、英、日文以外語言,請附中文或英文對照稿。學報刊登時,以中、英、日文為主,抽印本會依來稿語言印贈。
-
六、來稿經刊登,即贈送本學報 2 本及抽印本 20 份,不另付稿酬。
-
七、本學報不負責來稿內容、附圖等之著作權與版權問題,如有抄襲、重製或侵害等情形之發生,概由投稿者負擔法律責任,與本刊無關。
-
八、來稿經本學報刊登後,作者同意非專屬授權予本學報,並以紙本、數位文本形式加以重製、出版、發行、銷售。授權刊物之發行地區及期間均不限,但以同一版本為限。
-
九、本學報歡迎國內外各單位以學術期刊交流互換。
-
十、聯絡方式如下:
電話:(+886-3) 987-1000 #12810
電子信箱: foguangjournal@gmail.com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 號 雲水軒五樓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佛光學報》編輯組
審查作業要點
-
一、來稿論文本學報將依次進行內部審查、外部審查、刊登審查三項程序審查,須通過三項審查方進行論文刊登。
-
二、內部審查即由編輯委員就來稿論文之內容、質量進行審核是否達到送出外審之標準,或者退件。外部審查則由編輯委員推薦審查名單,以雙匿名方式送請兩位以上專家學者審查論文。通過前二者之審查者,再由編輯委員會進行刊登審查。
-
三、本學報編輯委員會依據匿名審查意見,保有針對來稿進行查核其修改狀況,以及最終決議是否刊登之權力。
-
四、學報處將審查意見送交投稿者之後,敬請作者於期限內將稿件修訂完畢,寄回本學報處。於文稿最後版本確認後,作者即不得再對文稿之內容進行更動。
-
五、來稿論文採隨到隨審,若未通過審查者不退還來稿,請自留原稿。
-
六、通過刊登審查之論文其刊登時間,依照審查進度以及當期稿件篇數而定,編委會將書面通知投稿者其文稿刊登期數。
-
七、論文審查結果與進度將由學報編輯組通知投稿者。
撰稿格式
為便利編輯作業,謹訂下列中文撰稿格式,若來稿為英文,請依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之格式,日文請依學術慣例格式撰寫。
-
一、各節標題使用符號,依一、(一)、1.、(1)、A、(A)……順序標示。文中若有項次數目符號非屬標題者,請用(1)、(2)、(3)……。
-
二、請用新式標號,中文與日文書名號用《 》,篇名號用〈 〉。若為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請用“ ”。
-
三、所有引文及其出處,均須核對無誤。
-
四、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空三格。若須特別引用外文時,亦依中文方式處理。
-
五、中英文紀年以及行文中出現的數字,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有梵巴藏等特殊字型,請使用Unicode字型。
-
六、注釋採隨頁注,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隨文標示,編號全文連續。
-
七、文末列之引用書目,必須與正文註腳所引用之書目相符。
-
八、隨頁註腳格式:
-
頁註腳之體例,採傳統文史類方式為原則,惟語言學論文可採用社會科類學方式。社會科學類以「作者 年代: 頁碼」之方式,如:辛嶋靜志 2006: 362。傳統文史方式請依下列規範:
(一)藏經
-
引用藏經時,請依序標明冊碼、經號、頁碼、欄次、行碼,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10,第 279 經,頁 108 上 11- 中 26。
-
若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之資料,請以下列方式列出:《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108, a11-b26。
-
若引用《續藏經》,請依序標冊碼、經號、頁碼、欄次、行碼。CBETA 標明三種不同版本出處,例如:《華嚴經合論》,CBETA, X04, no. 223, p. 19, b3-9 // Z 1:5, p. 339, d5-11 // R5, p. 678, b5-11。請選擇其中一種列出,例如:《華嚴經合論》,CBETA, X04, no. 223, p. 19, b3-9。
-
未出版之藏經資料,如:
釋鎮澄,〈楞嚴經正觀疏序〉,《楞嚴經正觀疏》,徐州:徐州市圖書館藏,頁3。
林常快道,《觀所緣緣論義疏》,東京:大正大學圖書館藏,豐山抄本,頁1-2。
-
以上藏經若無人名、年代等,於初註可省略。於第二次引用時,則可省略人名和出版項。
(二)古籍
-
靜、筠二禪師編撰,孫昌武、衣川賢次、西口芳男點校,《祖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頁 3-5。
-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道釋二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57 年,頁 7891。
-
清.計六奇,〈賀全業出獄〉,《明季南略》卷13,臺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1968年,頁324。
-
清.于元凱,〈密藏禪師遺稿序〉,明.釋道開《密藏禪師遺稿》,收入《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冊15,合肥:黃山書社,2005 年,頁2上。
(三)專書和論文
-
萬金川,《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辨 》,南投:正觀出版社,1998 年,頁 150-151。
-
釋印順,〈 起信論與扶南大乘 〉,《 中華佛學學報 》8,1995 年,頁 2-5。
-
釋慧開,〈 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 〉,《 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 年,頁 227。
-
周學農,《 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6 年,頁 20。
(四)西文專書、論文
-
Peter Gregory,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pp. 4-10.
-
Miriam Levering,“ The Dragon Girl and the Abbess Mo-shan,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5, 1(1982): 19-35.
-
John McRae, Seeing Through Zen, 2003, p. 2.
(第一次出現引用專書或文章時,詳細載明全名與出版項,第二次以後則可使用簡稱,亦可省略出版項。)
(五)網路資源
北京國家數字圖書館,http://mylib.nlc.cn/web/guest/shanbenjiaojuan,2017/4/23。
-
九、引用書目格式:
-
引用資料類型依次請分為「佛教典籍與古籍」、「現代專書、論文」和「網路資源」。佛教典籍和古藉類以大藏經為首,按經號排序,其他以書名或篇名首字筆劃多寡遞增排序。中日韓西文書目資料並存時,中日韓文在前,西文在後。現代專書和論文請依作者姓氏排序,中、日、韓文依筆畫多寡,若無漢字則依日、韓文字母順序排列,西文依字母順序排列。若作者不詳,則以書名或篇名首字代替。若一作者其作品在兩種以上,則據出版時間為序。格式如下:
(一)佛教典籍與古籍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第279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CBETA, T39, no. 1795。
《楞嚴經正觀疏》,釋鎮澄,徐州:徐州市圖書館藏。
《宋史》,《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宋會要輯稿》,清.徐松,北京:中華書局,1957。
《祖堂集》,靜、筠二禪師編撰,孫昌武、衣川賢次、西口芳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二)現代專書、論文
水野弘元,1995,〈諸法句經の偈の比較對照〉,《佛教研究》24,頁5-76。
舟橋一哉等著,關世謙譯,1993,《佛學研究指南》,臺北︰東大出版社。
周學農,1996,《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荻原雲來編,1987,《梵和大辭典》,東京:講談社。
萬金川,1998,《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辨》,南投:正觀出版社。
釋印順,1995,〈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8,頁1-16。
釋恆清,1995,〈《寶性論》的研究〉,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App, Urs Erwin. 1989. "Facets of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Chan Master Yunmen Wenyan (864-949)." Ph.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Gregory, Peter. 1999.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evering, Miriam. 1982. "The Dragon Girl and the Abbess Mo-sh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5, 1: 19-35.
McRae, John. 2003. Seeing Through Ze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oodward, F. L., trans. 1948. The Minor Anthologies of the Pali Can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資源
北京國家數字圖書館,http://mylib.nlc.cn/web/guest/shanbenjiaojuan,2017/4/23。